陇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为2003年设立的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育系,2004年设立艺术系,2006年分设音乐系,2016年正式成立音乐与舞蹈学院。
学院现开设音乐教育(本科)、音乐教育(专科)和舞蹈表演(专科)三个专业。音乐教育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17年获评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于2012年设立。目前全院在校学生415人。
学院现设有声乐、钢琴、器乐、音乐基础理论、舞蹈5个教研室,组建了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教学团队。下设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白马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师资培训基地,并建有集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队于一体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表演艺术综合开发与实践社会服务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4人,在读博士1人。教师团队中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3人,甘肃音乐家协会会员4人,甘肃舞协会员5人,并有多个专业学会会员。师资队伍中含国家艺术
基金专家库专家1人,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省级高校“教学名师”、陇南市“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人。教师团队主持教育部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部,获得国家专利6项。师生在音乐、舞蹈类专业比赛和展演中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0余项。学生在全国及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
学院教学资源充沛,设施完备,拥有专业琴房、数码钢琴教室、视唱练耳教室、合唱教室、电脑音乐制作室、舞蹈排练厅、民乐排练室、古筝排练室等专业化教学场地,完全满足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的需要。
学院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度开展陇南非遗歌舞文化挖掘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创编了《陇南风》《复兴之歌》《长征组歌》等4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尤其以藏族白马民间歌舞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剧《池哥昼》,成为学校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13年来,参与该剧演出的学生近千人次,赴山东、北京、上海等地演出50余场,曾亮相敦煌“文博会”、甘肃校园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一带一路”传统民族舞蹈展演等重要平台,荣获“观众喜爱剧目”“校园戏剧之星”等国家级奖项9项。2019年赴新西兰进行文化交流,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人民网》、《中国西藏网》、《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该剧作过专题报道,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院坚持“立足陇南、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秦巴山区和“三区三州”地区,构建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秉承“五育并举”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构建了以德育实践为引领、专业实践为主干、社会实践与服务实践为支撑的育人体系。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多次助力文旅推广活动,充分彰显“艺术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院全体师生将凝心聚力,为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