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是2014年12月组建成立的二级学院。学院设有音乐教育本科四年制师范类专业(2025年首届招生),音乐教育专科三年制师范类专业和舞蹈表演三年制非师范类专业。拥有艺术学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音乐教育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音乐教育专科三年制师范类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音乐教师,近年来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舞蹈表演三年制非师范类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培养具有舞蹈教育、表演及编导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在各级各类专业文艺团体、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艺团体从事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及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现有在校学生349人,近年来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学院现有音乐教育、舞蹈表演2个专业教学团队,下设艺术理论、声乐、器乐、舞蹈、艺术实践5个教研室。现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门(声乐),院级精品课程1门(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有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3个专业表演团队;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博士1人,硕士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36-55岁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7%。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专业必修课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舞台表演经验,教师学历层次合理、专业水平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是一支具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多位教师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甘肃音乐家协会、中国音协电子琴协会、中国合唱协会、中国传统音乐协会、甘肃舞蹈家协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甘肃省青年音乐家协会会员;1人为甘肃省高校舞蹈联盟副主席、音乐联盟理事;甘肃省“优秀教师”(省“园丁奖”)1人,陇南市领军人才1人,陇南师专教学名师2人次,市、校级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31人次; 2人被员甘肃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学院设有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白马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师资培训基地。
近年来, 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显著。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专利6项。荣获教育部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3篇,甘肃省教育厅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3篇;荣获音乐、舞蹈类专业比赛及演出活动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20余项。深度挖掘陇南白马藏族等非遗文化,将原生态音乐舞蹈剧《池哥昼》融入教科研,《池哥昼》剧目曾赴新西兰、北京等地交流演出,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多次助力地方文旅活动,学院师生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出色表现,展现了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实力,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彰显“艺术服务地方”的功能,提升专业影响力。
学院以“立足陇南、服务全省基础艺术教育”为宗旨,面向秦巴山区和“三区三州”,辐射西部,构建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突显音乐、舞蹈专业办学特色与优势,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
2012年以来,由学院教师团队主创、学生参演的原生态音乐舞蹈剧《池哥昼》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40余场,2016年在陕西青木川旅游景区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池哥昼》专场演出,同年参加“同心圆梦•美丽中国行”——情系宕昌走进千年药乡,红色圣地哈达铺大型公益慰问演出,2017年参加宕昌官鹅沟五一羌藏民族民俗文艺汇演,2017参加年甘肃省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甘肃省高校展演,2018年参加了陇南市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演出,2019年走出国门代表甘肃省参加新西兰克市举办的“南岛元宵灯节”中新文化交流活动,2024年参加甘肃省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先后荣获省级奖励9项,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学院共享基础智慧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微格教室等,学院建有学生钢琴室(106间)、教师琴室(15间)、数码钢琴室(7间)、排练室(6间)、声乐教室(2间)、合唱室(2间)、专业演播厅(3个),数字录音MIDI音乐实验室、民乐排练室,在建数字多媒体视唱练耳实训室等多种类型功能室,教学场地和硬件条件优越。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践行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从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社会责任三个教育维度出发,逐步构建了以德育实践为引领、以专业实践为主干、以社会实践、服务实践为两翼的实践育人体系。